2016年4月17日

走進大自然拜訪溪流的孩子們 文:烏頭翁(寫於2011年7月11日)


        七月裡一群孩子在我們的帶領下,穿著救生衣、頭戴安全帽,腳上穿著溯溪鞋,在藍天白雲、青山綠水環繞下,緩緩走進溪水,拜訪大地之母。溯溪的距離只有短短不到一公里,從某個角度來看,卻有如每一個生命,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力量重返母親子宮的過程,過程中大地之母的孩子們,重新認識了大自然,也開始檢視自己的生命,包括自己的恐懼、信任和追求。

        有一個孩子進入團隊以後,一直試圖控制別的孩子,用他的力氣、用他的語言、用他的態度。在隊伍中孩子一直用言語指導其他孩子,用手勢指揮隊伍的秩序,儼然是一個習慣掌握全局的孩子。不過這孩子踏進溪水以後,完全變了一個人,在陽光下,翻騰激盪的溪水迎面而來,讓孩子第一次顯現出對大自然的畏懼,孩子終於暫時卸下外在的武裝,原來他並不如表面看來堅強。

        有一個小女孩,柔弱而纖細,溫柔而有禮,在溪水的前面,她為溪水的力量所震懾,她因為感受到河床上大小礫石的起伏而疑懼。不過那孩子沒有因此怯步,還是邁開步伐,勇敢面對溪水給她的洗禮,朝著目標前進。

        幾乎每個孩子到了溪水中,在河水激盪下,難免都有些害怕,臉上的肌肉和肢體的動作,顯得有些緊繃。第一次下水的輔導員何嘗不是如此?對大自然的畏懼,正是生物演化過程當中,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,一種健康而正面的遺傳。


       慢慢適應水流的壓力以後,孩子們鼓起勇氣對抗激流,舉起手腳攀爬著河床上的岩石,朝著未知的旅程溯流而上。岩石上的青苔偶而讓手腳打滑,隱藏在激流底下,有時會有深不見底的水塘,讓試圖摸索前進的你一腳踩空,提醒你溪流深不可測的變化,唯有時時警惕、提高警覺,才能面對突然而來的插曲。


        緊繃的情緒一直要到孩子們抵達終點才會慢慢放鬆,是時候品嘗溪水帶來的喜悅了!孩子們在輔導員的引導下,試著仰賴救生衣的浮力,在水面緩緩飄浮,那是神奇的一刻,或許是因為緊繃以後的放鬆,讓這份果實顯得格外甜美,讓每一個在水面漂浮的大朋友、小朋友,臉上都泛著一抹微笑!彷彿重新進入母親子宮,在羊水的保護下,享受一種熟悉,卻又久違的怡然自得!


      當孩子帶著對大自然的崇敬,再度走進大自然的時候,孩子的眼神已經不同了!當孩子在冰冷的溪水洗禮下,顫抖著身體的時候,溪流裡一塊塊溫暖的岩石,成為了孩子們最好的依靠,岩石經過太陽一個上午的照射,炙熱的陽光已經被岩石吸收,再緩緩散發出和煦的溫度,剛剛好給孩子一個溫暖的依靠,抱著石頭的孩子,就好比嬰幼兒時期緊緊依附在父母親懷抱,在父母親的體溫當中得到安慰!


      孩子們來到荒野兒童營的高潮,在上岸的那一刻就結束了嗎?我們帶著孩子溯溪的時候,為孩子創造的自然經驗,和那份對大自然的喜悅和好奇可以持續到什麼時候?
     
        這個問題或許要回歸到,孩子們來到兒童營想要的是什麼?家長把孩子送到荒野舉辦的兒童營,他們的期待是什麼?而我們透過兒童營,想要傳達給孩子的訊息又是什麼?什麼樣的次序才是我們舉辦兒童營的過程中,必須時時放在心上的核心價值?


        記得新竹市光武國中林茂成主任上次來桃園分享的時候,透過投影片中一張青少年們泡在溪水中的照片,和我們分享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的改變,那張照片上有一群原本有行為偏差問題的孩子,在大自然清涼的河水擁抱下,孩子們臉上的表情放鬆了,笑容綻放開來了!

         聽說那群身上有刺青的大孩子,分屬新竹兩個敵對幫派的成員,在大自然中開心地玩在一起--大自然沒有任何條件接受了這群孩子,沒有指指點點,沒有傳統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,不管是「好孩子」、「壞孩子」,大自然同樣用他的方式悅納了每一個親近他的人。而這份和大自然相處的愉悅經驗,足夠啟發孩子再度親近大自然,進而結交大自然這個一輩子的朋友嗎?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